中午,闺蜜找我吃饭,一顿饭的时间都在抱怨自己那上小学的儿子不听话,不服管。聊着聊着,我发现,她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吼+打”。我建议她先从好好说话、好好沟通开始时,她却抱怨说,单亲妈妈带着娃,还要工作,哪有时间和精力来沟通。
不得不说,随着离婚率的逐年走高,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已经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与非单亲子女相比,单亲养育子女的难度更大,这不仅体现在物质上,需单亲父母独自承担大部分家庭经济支出,且单亲子女各类心理问题是社会平均的2~3倍,因此单亲子女群体的心理保健也非常重要。
心理学大数据研究发现,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子女在心理、行为认知、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普遍问题。
在情绪上,单亲子女会体会到更多情感上的痛苦,他们的自卑倾向、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及抑郁症发病率要比完整家庭高。
在行为上,单亲子女更容易出现辍学、早孕、吸烟、酗酒、电子成瘾、离家出走、家庭内部暴力甚至犯罪行为,统计表明,单亲子女成年后的离婚率大大超过社会平均数。
在人际关系上,他们更容易出现不被同学接纳甚至成年后对父母、对婚姻不信任的情况。
单亲家庭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如何进行子女心理保健,这都是棘手的问题。对此,管理心理学专家鞠强先生有他独特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在其新书《家庭管理心理学》中,他单独开设了一个专题“单亲子女心理保健”来讲述和分析,如何应对这种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在鞠强看来,单亲家庭有很多心理教育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妈妈)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的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关于如何解决单亲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鞠强给出了几条建议:
1. 满怀深情、真诚地、大剂量地、长时间地夸前任; 2. 绝不把对前任的负面情绪迁移到小孩身上; 3. 孩子“堕落”可能想挽救家庭; 4. 要长期地、真诚地、大剂量地夸孩子; 5. 严防孩子电子成瘾倾向; 6. 绝不把孩子当作惩罚前任的武器; 7. 理性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 8. 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婚姻; 9. 切忌将自己人生的意义强压在孩子身上。
现如今,社会对婚姻状况的容忍度越来越高,离婚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孩子终究还是个孩子,不能撇着孩子不管。孩子的成长不管是缺少父爱还是母爱,对他们的人生来说都是一种遗憾。所以不管孩子归属哪一方,一定要在乎孩子的感受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家庭管理心理学》恰巧会为你提供“干货”操作手册。
除了亲子管理心理学之外,这本书中还从“婚姻管理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负面人格批判”等方面,对家庭心理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美满、和谐了,我们才能蓄力前行,才能共同迎接未知的风雨。因为,家,永远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
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是讲爱的地方,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地方。如果你恰巧也有家庭关系方面的困惑,不妨找到这本《家庭管理心理学》来读读,兴许你会找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法。